安置补偿款+700万的房子=1000元请不要相信这样的骗局!!!:今日拆迁法律话题
有过拆迁的经历的朋友们,
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
征地拆迁——难!
几经周折大战,心力俱疲。
证据摸索,诉讼复议,谈判协商......
跑断双腿,绞尽脑汁。
从拿到拆迁通知那刻起,
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而经受整个拆迁过程:
心惊肉跳,压力万千。
等到拆迁告终,
无论是否拿到了合理的安置补偿款。
都已经青丝变白发。
朋友们,是否有同感?
认为难,
无非是因为不满意安置补偿,
而历经辛苦争取来的补偿是不是更要小心筹划呢?
......
read more
近期,有这样一则新闻,价值700万的房屋被1000元出售?
真的or假的?
我们来一探究竟,
对于创为律师来说,
更大的目的还是要帮助大家守护好来之不易的拆迁“战利品”!
“你的房子还好吗?”
近日,曝光了一起重大骗局:骗子将“以房养老”政策作为道具,以房屋抵押的形式骗取老人高额房产。
2015年以来,北京市数十位老人陆续遭遇这样的骗局,他们有的失去了房产,有的背上了巨额的债务。
700万房产被千元贱卖 老人无家可归
2016年5月,有人向北京的一位老人李女士推荐“以房养老”的理财形式,称完全没风险,并保证“做的人都挣到钱了”。
推荐人称:这种“以房养老”只需要把房产证交给他三个月,抵押到的钱交给他理财,每个月都能拿到9万多元的利息。三个月期满后,本金全部退回,老人可以再用本金赎回房产证。
老人随即被说动,不久后便在推荐人的带领下签下了几个不知所谓的合同。3个月里,一共只拿到了15万元左右的利息,本金也没有被归还。
2016年10月17日,老人和女儿突然被一群黑衣人清出了唯一的住所。在被赶出家门的第二天,老人的女儿查询到:一周前,老人的房子已经以260万元卖出,而这套东二环的学区房当时的市价高达450万元左右。
在求问真相的过程中,老人家属发现,自己签署的并非“以房养老”的合同,而是一份借款合同和一份委托书。
在委托书中,已经将自己房屋抵押、买卖、产权转移、纳税甚至是收取放款等权利通通委托给了一位中间人。
几百万的房产就这样披着合法的外衣被贱卖,而这位老人的遭遇并非个案。
据悉,另外一名老人董先生值700万元的知春里房产竟然以形同的手段被买家以1000元网签,有的老人不仅房产被套,甚至身负巨债。
骗局背后的阴谋
对公证人员的质疑
其实,北京“以房养老”骗局和上海的套路贷、“女大学生裸体借条”一样,是金融犯罪的新类型,披着“合法”、合同的外衣,对公民资产进行疯狂抢劫,背后隐藏着严重的金融风险。
这种看似“合法”的骗局外衣下面,隐藏的是老人对于流程的不明晰,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然而,通过诈骗手段获取的相关房产证明,竟然能够通过国家公证机关获取合法有效的公证材料,出现在公证机关中“内鬼”则成为了这起“以房养老”骗局的帮凶。
按照《公证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申请后,应当告知当事人申请公证事项的法律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并将告知内容记录存档。
从老人被“扫地出门”这件事来说,很有可能老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签署的是什么文件。而且,老人的手里根本没有任何与借款和房产抵押有关的法律文书,仅有一张骗子手写的欠条。
今年4月,针对公证处接连发生数起为不真实的事项出具公证书,导致当事人房产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买卖或抵押的情况,相关人员被吊销公证员执业证书。这个处理大快人心,在称快同时也该反思和追问。
反思与警醒
理财、保健品,电话诈骗被称为老年人最容易受骗的三大陷阱。骗子无论披马甲还是着套装,万变不离其骗。
这些案子最大的共同点,是他们利用老年人不懂法,也不懂得法律文书的意义和概念的弱点,才让老人在完全放弃自己权利的法律文书上签字。
创为律师提示:不仅仅是老人,所有可能受骗的群体都应当学会必要的常识、不随意听信业务员的“指导”,更不随便签合同,这样做只会让自己变成待宰羔羊。
看了这样的新闻,创为律师只想说,请补偿款拿到手的朋友、正在领取补偿款的朋友、还在为补偿款奋斗的朋友们注意:
拆迁安置补偿款得来不易,且用且珍惜!!!
北京圣运律师事务所为您推荐与本文相关内容阅读
内容审核:王有银律师
来源:中国法院网-安置补偿款+700万的房子=1000元请不要相信这样的骗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