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祠堂为什么没人拆迁了,广州祠堂为什么不能拆:在线拆迁法律咨询
广州祠堂为什么没人拆迁了,广州祠堂为什么不能拆
“卖沥滘救沥滘”
你没听错,这是广州中心城区最大城中村改造项目——沥滘村改造,如今面临的尴尬。
沥滘,这个拥有900年历史的古村,牵动无数人的心。
01
有媒体透露,卖地消息属实。
“因合作方资金未到账,现将沥滘20号(现九社鞋城)的融资地块,交由政府出售处理。”
合作企业,是珠光控股。
沥滘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建筑总面积超430万平,总投资300亿,确实是一巨额投资。
城中村改造,需要卖地筹钱,在全国并不多见。
缺钱早有预兆。早前就有村民反映,补偿款迟迟不到账、房子延期交付等问题。
如今的沥滘,拆迁进度参差不齐,有的已经拆完建好新楼,有的正在拆,有的喷着“拆”字却没拆,有的已经搬空,有的还在住人......
沥滘真的太大,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02
广州有句老话,“未有河南,先有沥滘”,意思是珠江南岸尚荒无人烟,沥滘就已出现,至今已有近900年历史。
以前,沥滘是广州有名的“水乡”,河塘星罗棋布,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优越。
宋代以前已有人居住,但直到卫氏家族到来,沥滘才开始壮大。
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卫宁远的三个儿子带领族人南下,其中两个去了东莞,二儿子卫达被沥滘吸引,并在一棵榕树下定居,成为沥滘卫氏的开村之祖。
宋明两朝,卫氏家族坐拥大片良田,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人才比比皆是。
比如南宋的卫氏一门三兄弟,卫兆龙、卫应龙、卫梦龙,科举名列前茅,被称“河东三龙”。
清代,沥滘已是“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名村,走出的进士、举人数都数不过来。
在抗战时期,沥滘还成为抗日后方游击战据点,诞生爱国英雄—卫国尧。如今的卫国尧纪念小学,就是为记载着这段传奇。
03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而沥滘的卫氏等家族,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混乱,以及近代抗战之后,还能兴旺近900年,实属罕见。
这背后,依托浓厚的家族观,随处可见的祠堂就是见证。
沥滘,可能是广州拥有祠堂最多的村,以前大大小小祠堂超30座,如今只剩下13座,仍保留明清建筑风格,稀缺而有特色。
最有名的是卫氏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已有400多年历史。
大门对联“爱江海汪洋,先入番禺开沥滘;羡峰峦秀丽,再过东莞辟茶山”,道明卫氏家族的来历。
燕子斗拱牌坊,在明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建;里面放置的紫檀大屏风,还是当年乾隆御赐的......可见卫氏家族当年有多威水。
卫氏祠堂由于太气派,在鸦片战争时被英军误以为是官府,而遭受炮轰。
经历了风风雨雨,卫氏祠堂、罗氏祠堂、志宇卫公祠等古祠,在旧改中成为保护对象。当然,应该也没人敢动。
04
走进现代,由于地理位置好,地铁等交通便利,沥滘成为广州典型的城中村,也是无数打工人的第一站。
高峰时期,沥滘曾居住有十几万人,犹如一座繁华的小都市,村子里各种餐饮、菜市、码头、公园、学校等配套应有尽有。
其实,沥滘改造早有苗头,1987年提交拆迁改造动议,2001年被定为广州首批改造城中村,2011年改造方通过批复......
由于面积实在太大,前几年才开始改造。越来越多人搬走,沥滘逐渐没了往日繁华,但依然有人坚守着。
如今合作方处境尴尬,使得沥滘改造的脚步变慢。
大型城中村改造,需要很大的实力和魄力。
卖地求生确实能解燃眉之急,但沥滘改造目前只迈出了很小一步,未来需要更多的自救方式。
希望规划图上那个现代化的沥滘,早日呈现。
北京圣运律师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广州祠堂为什么没人拆迁了呢
●广州有个祠堂在市中心为什么不拆
●广州祠堂为什么不能拆
●广州 祠堂 景点
●广州祠堂收购事件
●广州著名的祠堂
●广州祠堂为什么那么多
●广州祠堂为什么没人拆迁了呀
投稿:吕夏
来源:头条-广州900年古村,拆迁进度参差不齐,靠“卖地自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