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的100天——“互联网思维”,北京互联网法院什么时候成立:今日拆迁法律话题
2018年12月19日,是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第100天。
在这100天里,与北京互联网法院有过接触的人士,无不为其酷炫的技术和全流程网上诉讼模式所叹服。互联网思维如何影响这家新法院?
100天,从传统到创新。
(一)司法审判与互联网思维思维的碰撞
赵长新已在基层法院担任法官十余年,第一次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线上开庭时,他就深深感受到互联网审判与传统审判的差异。首先是新技术的应用,使原、被告都在电子屏幕呈现;其次是诉讼无纸化,诉讼材料都以电子化形式展现。赵长新表示,网上审判模式刚开始也会有些不适应,与当事人只能通过屏幕交流;文书自动生成功能在提高审判效率的同时,更督促法官练好内功,发挥法官的作用。
法官陈访雄亦表示,互联网审判对法官提出了更高要求,如笔录自动生成功能,要求法官的语言言简意赅,笔录才会更加流畅。新技术、新挑战促使他不断探索互联网技术与司法的融合。赵长新十分认可目前的工作状态,他说每解决一个新问题,都成为他的新收获,为之付出多少辛苦都值得。
(二)智能技术推动法学理论、实务研究
当智能技术涉及到法律问题时,举办、参加研讨会或论坛成为必要。揭牌至今,北京互联网法院组织法官参与各类研讨会、座谈会多达74次,来自各行各业的知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及法官碰撞思想、交流观点,推动法学理论、实务研究更进一步。
现已举办“互联网法院案件审理问题研讨会”“银行业电子证据司法认定标准研讨会”等74场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对互联网审判中遇到的问题深入探讨。为未来摸索互联网诉讼规则打好了地基。北京互联网法院与各行各业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以及从事一线审判工作的法官的交流,均以开放、共享、包容的态度,在交流中互相激发灵感和思路,共同推动相关疑难问题的解决。此外,还通过召开法官会议、微信群讨论等方式开拓审理思路。
(三)注重用户体验,开放预约在线参观在线
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法官,将技术与司法深度融合于互联网审判,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篇章。一家合格的“互联网公司”,更离不开一个核心——“用户”。北京互联网法院关心当事人的司法需求,摸索并开创出一套面向社会的全新的用户体验及需求讨论会制度,定期开展用户体验会。揭牌至今,北京互联网法院每月一次的开放式用户体验会已经举办了两次,调解员、律师等群体对完善平台提出意见,促进了平台功能的改进。
揭牌伊始,北京互联网法院即建立了用户体验及需求讨论会制度。该体验会每月召开一次,已经举办了两次,针对完善平台提出意见、建议,法官、调解员、当事人、律师等多主题参与,意见得到充分表达,便捷、友好、规范、权威成为体验会上的热词。培育公众在线诉讼习惯,北京互联网法院创新向社会推出周五预约参观,共有100余批次、1500余人次来到北京互联网法院体验在线诉讼服务,包括故宫博物馆人员、新华小记者等。
一百天的北京互联网历经“初生”与“成长”,将继续扬帆奋进从“稚嫩”走向“成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让我们期待着北京互联网法院接下来的100天!
北京圣运律师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北京互联网法院是什么
●北京互联网法院什么时候成立
●北京互联网法院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北京互联网法院管辖范围
●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时间
●北京互联网法院是干嘛的
●北京互联网法院是什么机构
●北京互联网法院什么时候成立
●北京互联网法院是真实吗
●北京互联网法院有用吗
北京圣运律师事务所为您推荐与本文相关内容阅读
内容审核:李站波律师
来源:头条-北京互联网法院的100天——“互联网思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