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工作有多难,拆迁工作难做:在线拆迁法律咨询
拆迁工作有多难,拆迁工作难做
近日,上海的一个社区书记因为连续的超负荷工作,而且工作还遭到居民误解、责怪,觉得很心酸,发表文章辞职。在文章中,他详细描述了社区工作的“苦”“难”“痛”,表达了为什么想辞职。
有人说,社区工作者就像是拎泔水桶的,专门拎起居民的不良情绪并丢掉。
也有人说,社区工作者就像是毛细血管里的红细胞,承载居民的期望并丢掉居民的废弃物。
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广大的社区工作者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和疫情防控斗争的第一个面对着,为遏制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很多时候,社区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医护人员那样的全副武装,甚至只有一个简单的口罩而已,而在这样的情形下还是不得不站在第一线,“亲密接触”。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社区工作者经常24小时在社区值班,开展疫情值守、物资保障、上门测温、交集排查等等。
一方面是社区群众的急迫需求、生活要求,而另一方面是社区工作者超出服务能力,超出范围的“出力不讨好”“有心无力”等实际困难。
那么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到底有多难?
一是工作事务难。社区虽然作为一个群众自治性组织,服务好辖区内居民群众是其主要职责。这就要求不但要承接政府性事务,还需要做好辖区居民的生活服务。可以说是上面万条线,下面一根针。做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区里落实到街道,街道落实到社区;做安全生产,区里落实到街道,街道落实到社区;做网格化管理,区里落实到街道,街道也是落实到社区。对于社区来说,捡垃圾、清河道、扫大街、发传单、入户调查这些都是最经常做的事情。疫情防控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有社区工作者敲门排查的声音、拨打电话的声音,甚至一刻也不曾停下。
同时,社区还承接民政、计生、治安、安全生产、信访、文化体育等事务性工作。比如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准生证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接这些也需要在社区政务大厅办理,虽然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群众,但是社区的负担仍然更大。
二是工作沟通难。社区工作人员是直接面向群众的,形形色色的人、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直接面对。态度差的、年老的、行动不便的、精神不正常的、素质低的、装腔作势的,各种各样的人都会遇到。虽然能够让一个人快速成长,锻炼人的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但是也容易让人崩溃、让人不理解。
有的时候工作繁忙,说话急躁了一点,转头就是一个12345,市热线办转到区热线办,区热线办找到街道,街道找到社区书记,社区书记找到工作者,一顿交心谈心,严重一点还要受处分。
有的时候活动组织时,出现了一点纰漏,立马就是各种各样质疑的声音,“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干不了就别当了!”“这才这么小的事,遇到大的事情还得了?”
就拿疫情来说,有的时候上面的政策还没下来,“从低风险区回来的要不要隔离?要隔离多少天?”“核酸采样是上门还是集中?什么时候?”“物资配发多久一次?为啥只发了一点东西?”这些都是上面制定的政策,社区负责执行,这个时候面对居民的问题只能回答“不知道”,然后就是各种各样质疑的声音、骂声。“这点事情都不知道,你干什么吃的?”
三是工作责任难。社区作为最底层的服务机构,不论什么群众性问题都是最后的背锅侠。广大群众不会责怪XX职能部门,只能责怪权力的最末端。那社区又能拿捏谁呢?谁也拿捏不住,只能自己承受。
就拿土地、房屋征拆工作来说,这个是区上拆迁领导小组或拆迁办的主责主业,然后拆迁时部分居民不配合,不满意拆迁条件,无法按时按期完成拆迁任务。这个时候谁来负责?不是拆迁办负责,也不是街道负责,是社区工作人员“履职不力”。社区还能找另外一个责任人吗?找不到了。
四是工作待遇难。社区工作人员既不是事业单位人员,更不是公务员,其工资一般都比较低。在城市社区,就我了解的情况也就两千多到一万。西部地区的城市社区工作者一个月也就两千多,在沿海城市地区的社区工作者可以到一万左右,相比较于当地的经济生活水平、承担的工作职责来说确实是比较低的。
很多人就会说了,嫌不好干就别干了。还真是的,社区工作者的流动性一般都比较高,特别是针对素质高的大学生来说,很少能有长期干的。在社区里面能长期干的,要么就是本地的,对生活费用不操心,要么就是年纪大的,够用就行。
总而言之,社区工作者作为“最后一公里”的“负重者”,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虽然,各地对于社区工作者不断地出台了一些利好政策,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大家也需要对社区工作者多一份理解和包容,至少“不添乱”“不麻烦”,让“难”变成“易”。
北京圣运律师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拆迁工作有多难做
●拆迁工作难度大
●拆迁工作难做
●拆迁工作赚钱吗
●拆迁工作主要做什么
●搞拆迁的是什么工作
●拆迁的工作内容
●拆迁工作有多难干
投稿:鲁诺岚
来源:头条-社区工作者到底有多苦?有多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