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牛拆迁小区,上海最大的拆迁户:在线拆迁法律咨询
上海最牛拆迁小区,上海最大的拆迁户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期间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上海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新使命。
人民,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凝聚了最强的力量。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基层民主,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形成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生动局面。
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社会共同体,是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与着力点,也是居民与社会关联的关节点。如何调动好这股力量,让老百姓愿意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呢?记者在“两位张书记”口中听到了答案。
“沪上最烂”小区完美蜕变:
制定小区“家法”
商业街井然有序、林荫道优美整洁、邻里间和谐友爱……如今的银都苑第一居民区,根本不会让人和曾经的“沪上最烂小区”联系起来。银都苑第一居民区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上海市文明小区”,完美蜕变背后离不开居民为“大家庭”的投入。
银都苑第一居民区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较早一批动迁安置型社区,共辖7个新村4652户居民,约2万人口。俗话说“重口难调”,尤其是大型社区,居民意见不一致怎么办?遇到纷争应该听谁的?如何让决策使尽量多的人满意?区党代表,银都苑第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张学军说,银都苑第一居民区抓住了“党建引领依法治理”这个核心。
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引领下,社区搭建了“有事好商量”议事平台,小区居民们以“九大议事规则”为准则,通过议事平台解决小区停车难、物业费调整等问题。全体业主还在居民区党总支牵头下共商共量制定小区“家法”、居民“行为规范”《三公约四制度》,即业主公约、居民公约、文明养宠公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绿化管理制度、楼道自治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平台加制度的有机结合,以“公约”引导居民自律,以“制度”约束居民行为,形成居民自治、共治、法治相统一的新局面。
以停车问题为例,曾经小区内停车乱七八糟,为了抢车位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但有了车辆管理制度之后,居民们不仅有了规章制度可依,居民区党总支还组建了以业主代表为主的车辆管理监督小组,并配备法律顾问,让制度在居民自己的监督下真正落地。慢慢地,居民们发现,“沙发、凳子、地锁来占位的现象不见了,小区大变样了”。
张学军注意到,在党建引领下,更多居民愿意投身到社区治理之中,他们有更多的想法、更强的执行力,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他们愿意为自己所在的社区出一份力,展现着新时代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生动局面,构建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上海最大规模”社区华丽转身:开放家门口的公共空间
见证与参与了康城从基础设施瘫痪、环境脏乱差、案件高发的社区治理洼地,转变成治安良好、邻里守望相助的和谐社区,区党代表、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军萍与张学军的想法不谋而合,“通过党建引领,康城构建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她所在的康城,是上海最大规模的社区,如同一个“微型城市”,在208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居住着4万多居民,人员结构复杂、流动量大,社区治理面临着一系列难题。为了能够了解数量庞大的群体的真实想法,让居民议事更加顺畅,康城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建立“莘智汇”社区公共空间,通过打造人民建议征集平台、居民参与公共议事厅,定期听取居民诉求,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并聚焦业委会、物业管理、垃圾分类、截污纳管、绿化、停车、养宠等“急难愁盼”问题进行协商建议,线上直播居民讨论情况,定期发布“社区热点排行榜”,同时借助居民区联席会议制度和“三会”制度,加强基层协商共治和居民自治,还提供科普长廊、消防安全体验、医疗救护培训等公共服务,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在“莘智汇”社区公共空间的“头脑风暴”上,一位年轻居民提出建议:“小区里废弃的水景太多,而且全是死水,夏天蚊蝇滋生,几米之外都能闻到臭味。是不是能利用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做一个音乐喷泉,不仅美观,还能让社区里的老年人和孩子多一个休憩娱乐的场所。”这一提议,获得了不少居民的响应。在多方意见征集之后,康城南门的月牙湖畔,一座集灯光、音乐变换的音乐喷泉应运而生,现在,每个周末、节假日晚上,音乐喷泉都会上演灯光秀,成为康城的网红打卡点。
通过在多方参与中聚人成事、在民主协商中凝聚共识,康城的热点难点问题逐一解决,南门道路拓宽、凯旋门修复、道路指示牌修缮、月牙湖改造等项目把社区中的痛点变为亮点,居民的感受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居民们愿意按时缴纳物业费来维护好自己居住的环境”。张军萍介绍说,“去年1月,小区物业费提价方案顺利通过业主大会表决(住宅楼每平方米上调0.40元)。6月,物业续聘方案也顺利通过业主大会表决。每年的物业费收缴率也在逐步提升,2020年康城物业费收缴率达92.33%,比2019年的物业费收缴率提升了0.6%。”物业费涨了,居民却更主动交物业费了,表明了居民对社区环境和治理模式的认可。
从“大乱”到“大治”:
人民城市的愿景,
就在离人民最近的地方
从过去的“大乱”到现在的“大治”,无论是银都苑第一居民区,还是康城,都离不开党建引领之下的社区居民协商共治,而如何凝聚人民共识,不同的社区在实践中有着不同做法。更好的社区需要汇集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倾听“人民之声”汇聚“万众之识”,才能打造“人人都能享有、人人都能参与”的社区,才能真正地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党员,张军萍的目光始终聚焦社区,她期待今后有更多关于社区治理方面的利民惠民政策和方向,她希望未来的社区治理变得越来越温暖,居民关系越来越和谐,“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自治管理中来,把康城当做是自己的家。”她说,今后“莘智汇”社区公共空间的“头脑风暴”还要越办越多,要吸引更多的居民加入进来畅所欲言,将协商议事、需求响应、凝聚共识、管理与服务无缝隙对接等内容融入其中,激发社区活力之源,形成康城社区治理“智汇”大脑。
“家”这个字眼,也在张学军这里得到了呼应。他如今最大的心愿,是把小区“建设得像公园一样,一年四季开满花,大家邻里互帮,小事不出家门、中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今年,银都苑第一居民区部分楼栋依靠《三公约四制度》,成功加装了电梯,让“悬空老人”能够落地。制度因为凝聚了居民们的共识,因此在推行过程中非常顺利,也给了张学军很大的信心,小区要继续深化良法善治,引导居民继续加强为“大家”服务的意识。
社区虽小,却是“微缩版”的社会,是“小家”的集合起的“大家”。在党建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为生活的“大家”出谋划策,越来越多的“大家”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更有效的平台与机制,让他们走出“小家”,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被凝聚起的人心与力量,形成推动闵行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从社区,看社会,看这座城市。未来,闵行将通过落实“四议两公开”、居村联席会议、基层约请等制度,提高居村公共事务决策的程序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并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协商议事机制,增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在基层治理中的时效性,加强基层民主,扩大群众有序政治参与。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人民城市的愿景,就在离人民最近的地方。那个地方,是家的方向。
北京圣运律师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上海最大的拆迁小区
●上海最牛拆迁户
●上海最大的拆迁户
●上海拆迁最贵的地方
●上海最大拆迁
●上海最有可能拆迁的小区
●上海最近拆迁
●上海著名拆迁
投稿:方雯洁
来源:头条-一个“最乱”一个“最大”,这两小区如何从“大乱”到“大治”- 我和我的闵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