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拆迁律师,宁波拆迁律师咨询:在线拆迁法律咨询
海曙拆迁律师,宁波拆迁律师咨询
海曙区认真落实全省总结提升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六大工程部署要求,抓牢“自治、法治、德治”与辖区群众需求的契合点,不断深化基层法治创建、强化法治文化培育、优化法律服务供给,扎实推进“三治融合”体系建设落地见效。
强化“三级平台”实用功能
夯实“三治融合”法治基础
强化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按照“资源整合、便民利民”的目标,设置800多平方米办公场地,以“前店后厂”的模式划定办公区、服务区、便民区三大服务功能区,优化配置自助服务终端、电子触摸屏、叫号器等各类便民设施,集成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服务、司法鉴定、劳动仲裁受理及综合受理等“6+X”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优化“供给侧”配置,选聘12名工作人员固定入驻各个服务窗口和工作室,并公开《海曙区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目录》,内设“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配备1名专职人员接听热线电话、解答群众来电法律咨询。今年以来,共解答来电法律咨询2120余人次,投放各类法治宣传折页23种2000多份,有效满足了群众业务办理、数据查询、法规检索等多元需求。该中心被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昌荣调研肯定。强化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站点“网格式”服务。以构建全方位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为目标,密集打造“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规范化建立17个镇乡(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267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覆盖率100%,并投入全套视频装备,实现网上平台三级连线,满足群众日常、就近的法律服务需求。同时,配套建立站(点)律师值班制度,选派120余名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轮流坐班各个站点提供法律服务,并采取预约制、点单制等方式确保每周一天以上有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到岗值班,部分站点已实现律师常驻式值班。强化线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联动式”服务。将公共法律服务向线上延伸,打通“12348·浙江法网”海曙后台接口、拓展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功能,做到“一个平台对外、一条热线全管”,为群众提供文字解答、声讯受理、视频对话、网上办理等“一条龙线上法律服务”。搭建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之江法云微信塔群”,开通公共法律服务网在线视频接待功能,辖区群众均可通过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站点直接向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视频接待室进行“面对面”视频咨询,让共享法律服务触手可及。如今年1月份,家住石碶街道的王大姐到街道东方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咨询关 于邻里纠纷的法律问题,但社区法律顾问不在值班时间,工作人员随即向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申请视频连线,让王大姐在电脑屏幕前与中心值班律师“面对面”进行法律咨询,律师线上分析了王大姐的问题,并给出了协商、诉讼、人民调解等多种纠纷解决途径,得到了王大姐的认可和点赞。今年以来,各类平台共提供法律咨询服务5580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最高单日受理量突破85件,较往年同期上涨300%,发放各类法治宣传资料1万余册,有效发挥了法治在“三治融合”体系建设中的保障作用。
结合“三大载体”创建成效
提升“三治融合”法治智速
结合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依托“村嫂说事”“村民理事会”等一批具有海曙特色的小灵快基层民主议事机制,深入开展基层民主法治示范建设,推进法律培训、法治宣传资料进村(居)、法治信息进村(居)、法治文化进村(居)“四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村(居)群众的法律素养,有效提升村务自治水平。例如,高桥镇民乐村建立村民理事会,加强村民的参政议政权利和对村委会的监督力度;创办民乐季报,通过报刊形式将法律条文、案例解读、宣传活动报道等内容印发到每位村民手中;在文化礼堂内建立由北宋著名学者杨适命名的讲堂,每年重阳节组织开展说家风、亮家训活动,传播慈孝文化,促进了村治理体系建设。目前,全区已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家,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6家,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2家,区级民主法治村(社区)231家。结合“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创新采取“打包制”聘任模式,将分布区域广、矛盾纠纷多、社情复杂的部分镇乡(街道)整体“打包”,聘请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协助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为基层群众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供法律建议、法律咨询等更多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也为村(社区)重大决策和依法治理提供法律风险评估和法律意见。同时,加大法律服务资源拓展力度,制定海曙区律师行业扶持政策,建立市属所对口联系制度,新引进浙江导司、金众、大绅、北京德恒4家不同规模律师事务所,完善法律顾问驻点值班制度,并建立“法律顾问e服务群”,推行线下服务和线上平台对接互通、有机融合的服务机制和服务“智库”,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档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的智力支撑。今年以来,各村(社区)法律顾问共参与开展法治宣传305次,解答法律咨询800余人次,提供村(居)法律体检86次,帮助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合同、协议等65件,提供各类法律意见和建议126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28件次。结合人民调解“O2O”工作模式。依托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立人民调解“全区通办”机制,实行人民调解“O2O”线上预约、线下调解模式,强化基层自治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开通人民调解网上预约、咨询、受理功能,公开优质人民调解员、调委会基本信息,并利用三级微信塔群完善“线上”布局,引入法律顾问、志愿者等人员,突破地域、时间限制,构建人民调解线上工作“网”。按照“专业管辖优先、属地管辖衔接”的原则,根据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能,将预约、受理的矛盾纠纷案件向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和基层属地调委会分流。统筹全专职人民调解员资源,选派优质调解员协助属地、行业调解工作,并秉持“反向跑”理念,提供上门调解服务,做到“哪里有重大纠纷,就把调解队伍派到哪里;哪里有当事人需要,就让调解员走到哪里”。针对环境污染、征地拆迁、城市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等“重点类型”纠纷或多次调处仍不能化解、多年积压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重点纠纷”,推行“3+N”联调模式(即由1名包案领导、1名人民调解员、1名律师等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若干名有利于纠纷调解的相关单位成员共同调解)。今年以来,共调处纠纷6132件,成功率99.1%,其中线上预约案件100余件,调处成功率达到100%。
释放“三类机制”普法因子
澎湃“三治融合”法治动力
明确“清单化”普法责任制。制定发布《2018年全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意见》,以部门申报、项目分派等形式,建立2018年法治宣传项目清单,通过清单化明责,分解年度重点普法任务至20个区级重点部门,并同步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以案释法”机制,建立综合性普法教育资料库,制作拍摄“七五”普法宣传片,编印《海曙区以案释法案例汇编》下发基层。以择优推荐为基础,建立普法专家人才库,并遴选法律专业人员和部门业务骨干,成立了区“七五”普法讲师团,并调整充实“七五”普法联络员队伍,实现部门、镇(乡)街道全覆盖。目前,我区共有普法讲师团成员32人,今年以来已为基层普法宣讲56场,受宣传干部群众1100余人。完善“品牌化”阵地建设机制。以“一地一品”为理念,开展基层个性化、品牌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历史风情、民俗习惯和乡土特色,将法治文化与党建文化、传统文化和产业文化等有机结合,利用原有公园、广场、文化礼堂、宣传长廊、老年活动中心等平台,释放出“三治融合”的澎湃动力。例如,高桥镇民乐村在村文化礼堂整体设计中融入法治元素,设置开放法治图书角,将民俗文化与法文化有机融合,别具一格;鄞江镇建岙村将革命史迹陈列馆与曾经的建岙学校相结合,组建红色讲堂,集爱国主义教育与法治传播于一体,展现出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目前,海曙区级231个“民主法治村(社区)”中,已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全覆盖,共打造法治文化公园10个,广场4个,法治文化墙、长廊217个,村(社区)级法治文化阵地136个。今年首次以部门众筹的方式,建成区中小学生法治体验馆并投入使用,并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与市司法局共建鄞江它山堰水利法治主题馆项目。完善“多元化”社会普法机制。以“尊学守维用”宪法为核心,在客运中心、火车南站等人群密集地,通过制作、发放宪法教学视频、动漫、折页挂图等,系列化筹组主题宣传教育项目。目前,依托“巡回法治书画展”“甬·志愿大篷车”等载体,已组织开展“我与宪法同行”等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70余场。深入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设计推广“海曙普法”LOGO标识,提升普法工作辨识度,并升级海曙普法微信、微博公众号功能,辅之以普法短信,加大原创内容制作和推送频率,开展“指尖上的普法”。创作法治微动漫、微视频等普法微产品,加强新老媒体、媒介传播效果,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近年来,累计发送普法短信10万余条;制作和发布微信100余期、200余条。
来源:市委政法委
北京圣运律师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海曙拆迁律师电话
●海曙拆迁律师电话号码
●宁波拆迁律师咨询
●宁波市找征地拆迁律所
●宁波拆迁律师免费咨询电话
●宁波房屋拆迁律师
●鄞州拆迁律师
●海曙拆迁律师咨询电话
投稿:熊清
来源:头条-五治融合看宁波之融合篇5海曙区紧扣群众所需 优化法律服务助力“三治融合”体系建设落地见效
猜你喜欢